建设“和平、合作、和谐”海洋,构建21世纪中国“海洋观”

李克强总理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提到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合作、和谐”的海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世界经贸格局的深刻变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海洋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中国作为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大国,是国际海洋事务中的重要力量,应与国际社会积极构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承担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责任,履行保护海洋健康的国际义务。


建设“和平”海洋,是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条件。海洋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给世界和平与文明。自明清闭关锁国以来,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辱,近代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求和平、促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全球海洋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海洋形势总体趋于和平稳定,但中国也清楚地看到,国际海洋事务中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面临严峻挑战,新的安全威胁因素不断出现。海洋权益斗争日趋激烈,部分国家蓄意制造岛礁争端,挑起海上事端,侵犯他国海洋权益,试图挑战和否定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海洋秩序。海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共同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准则,通过对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海上争端,谋取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反对海上霸权,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共同应对海上传统安全威胁以及海盗、海上恐怖主义、特大海洋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寻求基于和平的多种途径和手段,维护周边和全球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建设“合作”之海,是“睦邻、安邻、富邻”外交友好政策的具体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与国际经济同步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社会发展动力日渐衰退,海洋作为新的发展引擎逐渐发力。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积极与沿海国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海洋合作,共同建设海上通道、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增进互信、凝聚共识,形成汇聚沿线各国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建设“和谐”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海洋是人类生命的发源地、自然环境的调节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宝库。维护海洋健康,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持续利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尊重海洋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在求同存异中谋发展,协力构建多种海洋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海洋。增信释疑,促进合作,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不偏不倚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不仅惠及中国人民,也开启了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建设“和平、合作、和谐”海洋,是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平、合作、和谐”的21世纪中国“新海洋观”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传统文明的传承,需要与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