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文:也谈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

3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当日本共同社记者问到“中国如何描绘建设海洋强国的蓝图”时,大会发言人傅莹表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已经有了明确的阐述。中国首先是一个陆地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一方面,我们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主权权益,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维护地区的和平、世界的和平,这个基本的原则立场三十年没有动摇过。对于如何解决与邻国的争议问题,中国希望通过对话、磋商,通过商谈去解决分歧和矛盾。 

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关注我们走什么样的海洋强国之路,都是正常的,无可厚非。我们应当利用各种途径,向世界讲清楚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从国际看,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联合国把21世纪确定为“海洋世纪”,并把每年的6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与此同时,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海洋。保护海洋环境、支撑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当代海洋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发布了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正是扩大对外开放,顺应国际潮流的具体体现。

从国内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海洋经济连续多年呈现快速和稳定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海洋经济必须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拉动作用。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开发开放对海洋空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沿海产业结构调整对培育和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对安全优美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美丽海洋,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从历史看,我国拥有过优秀灿烂的海洋文明,曾开创了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但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年间,中国逐步沦为有海无防、备受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中国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守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开拓创新才有希望,才能发展。在我国经济越来越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我国利益越来越遍布世界各地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对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看,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创造出了灿烂夺目的文化,历来主张“和为贵”、“顺应自然”的和平理念。中国百年的屈辱史也使中国人民更加珍惜和平,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和平与民族复兴紧密关联,没有和平,中国不可能顺利发展,中国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对一个历来讲究“和为贵”的国家而言,建设海洋强国也必然要走一个独立、自强、和平的发展道路。

 对于海洋强国的内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许多西方国家也都选择了海洋强国之路。但是,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当前,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制约沿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海洋科技的创新、海洋权益的维护力度都亟待加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不断地深化认知海洋的程度,着力提升利用海洋的水平,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海洋的格局,继续增强管控海洋的能力,努力和世界各国一起,建设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和谐海洋新局面。


        
(作者为国家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资料来源:国家海洋局网站,http://www.soa.gov.cn/xw/hyyw_90/201303/t20130305_2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