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要闻播报

中日韩极地合作学术研讨会暨东黄海研究智库联盟学术会议于2月3日在线举行

2021年2月3日,中日韩极地合作学术研讨会暨东黄海研究智库联盟学术会议在线举行。该研讨会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战略所”)依托东黄海研究智库联盟,与日本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以及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等智库合作举办,由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协办。

无标题.png

无标题.png

无标题.png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张海文所长致辞

无标题.png

日本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

角南笃理事长/所长致辞

无标题.png

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海洋政策研究本部

南正镐本部长致辞

无标题.png

日本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

酒井英次副所长致辞

海洋战略所所长张海文发起会议,并在开幕式和闭幕式致辞。日本笹川和平财团理事长/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所长角南笃在开幕式致辞,副所长酒井英次在闭幕式致辞。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海洋政策研究本部南正镐本部长在开幕式和闭幕式致辞。张海文所长在致辞中提到,南北极地理位置特殊,其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事关人类共同命运。中日韩在南北极治理中有着相似的身份和相近的利益关切。南北极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也是三国面临的共同议题。促进中日韩智库在极地科学和法律等领域的交流,不仅有利于促进对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有利于推动南北极治理朝着更为公平、合理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南北极善治,还有利于增进三国在极地事务中的互信,进而促进在极地和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日、韩代表在致辞中,回顾了与海洋战略所的合作基础和历程,认为三方学者就极地治理中的科学、法律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和拓展可合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中日韩智库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主管部门代表约 30人参加了会议。三国专家学者围绕“极地热点问题”、“北极事务合作”、“南极事务合作”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研讨。本报道摘编了部分报告人的发言,与读者分享。

无标题.png

丰岛淳子 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日本)

丰岛淳子研究员围绕北极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做了发言。近年来塑料垃圾造成的海洋污染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发国际关注。关于北极塑料污染的研究呈快速发展之势,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正成为北冰洋治理的热点。她结合既有研究和文献,对北极地区的海洋塑料污染,包括塑料微粒和塑料大颗粒的来源做了分析,并提出塑料对北极生态系统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存有信息空白,认为有必要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研究相关问题。

无标题.png

金珉秀 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极地研究中心主任(韩国)

金岷秀主任围绕中日韩关于CAOFA的合作做了发言。他指出,《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CAOFA)是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共同签署的首个地区协定,旨在促进北冰洋中部公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他回顾了中国、日本和韩国共同参与磋商并签署了《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的历程,从联合科考和研究、共同发声、借助现有平台分享信息和取长补短等方面,对三国围绕CAOFA可开展的合作做了展望。

无标题.png

刘丹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研究员(中国)

刘教授从法律视角对CAOFA相关问题和三国可合作空间做了发言。她指出,北冰洋沿岸国家(A5)将中国、日本、韩国等5个利益攸关方纳入渔业谈判并达成CAOFA,不仅开启了以预防为基础的保护和管理模式,还为北极治理的“A5+5”模式打开了大门。但是被纳入CAOFA条款的相关术语,还需要根据条约法进一步解释。从法律术语解释和适用以及未来治理途径等软科学研究方面,中日韩具有可开展合作的空间。

无标题.png

施余兵 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 副院长/副教授(中国) 

施余兵教授围绕BBNJ 协议与北冰洋现有治理框架和规制的关系做了发言。关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BBNJ)的法律文书制定,已进入关键阶段。BBNJ协议与北极海域现有国家管辖范围内区域的文书、治理规制和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假设BBNJ协议在不久的将来通过,BBNJ协议与CAOFA等规则以及北极理事会等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如何,值得思考。施教授考察了两项联大决议中“不破坏”要求的含义,对于上述机构和条约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初步分析,并就中日韩三方在该问题上可开展的合作做了探讨。


无标题.png

大塚夏彦 北海道大学北极研究中心教授(日本)

大塚夏彦教授围绕东北航道开发利用与合作做了发言。他提到,东北航道 [注:俄罗斯将位于其北方的部分称为北方海航道]作为北极海冰急剧减少的一条新航线,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他对近些年来经由北方海航道来往欧洲和亚洲的国际商业航运量变化做了分析。认为从长远看,该航道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该航道的商业通航和利用仍面临一些问题,包括有限的通航季节、有限的冰级船(Ice Class Ship)、冰况的不确定性、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考虑、额外的保险和俄罗斯破冰船引航费用、货运量不够稳定、沿途缺少可以调度和疏散人员的港口等。面对相关问题,开展经验交流和合作是有必要的。

无标题.png

辛亨哲 韩国极地研究所副所长(韩国)

辛亨哲副所长围绕在北极的亚洲梦做了发言。他指出,中日韩这三个东北亚国家都是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除了重视科学考察和研究以外,三国处理北极事务的方法也有相似之处。除了政府层面的三国北极合作对话这一途径以外,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将在整个北极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可以在北极树立建设性合作典范。

无标题.png

金基太 灵山大学教授(韩国)

    金基太教授围绕北极航道目前通航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做了发言。他指出北极航道从长远看将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对韩国商船也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他建议韩国政府应为韩国企业积极参与北极航道相关事宜提供财政支持,进一步协调和鼓励韩国企业通行北极航道和开展相关活动。针对目前在北极航道面临的相关数据信息匮乏等问题和挑战,他提出了三国合作议程,包括经验分享,特别是中远集团(COSCO)航运模式;航行数据分享等,对北冰洋航线的发展与合作予以展望。

无标题.png

袁雪 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学系主任/副教授

袁雪副教授围绕北极海运黑碳排放问题做了发言。她指出,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辐射影响,而黑碳的温室效应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北极理事会、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治理机构对减少北极航运的黑碳排放也给予了关注。但目前关于北极海运黑碳排放的法律治理机制是分散和复杂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需要加强。为此,她建议加强相关国际组织与区域治理机构间在此问题上的合作与协调,各方需共同努力促进北极黑碳治理规制的发展。

无标题.png

邹克渊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哈里斯国际法讲席教授

无标题.png

王森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

    邹克渊教授和王森围绕将季节性休渔引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CAMLR公约)框架的可行性、方法和前景做了分析。他们提到,中国宣布在公海相关海域进行季节性的自主休渔,是国家提出的创新保护措施,对全球海洋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并就此创新性保护措施是否可以引入到现有南极治理框架、促进南大洋渔业管理做了前瞻性探索,包括相关措施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最佳科学证据的支持,从而达到最佳效果等问题。


无标题.png

金智熙 韩国极地研究所博士(韩国)

金智熙博士围绕气候变暖中南极外来物种引入管理问题做了发言。她指出,南极洲人类活动的增多,增加了非本地物种的无意间引入。随着气候变暖,外来物种的无意识引入增加了影响南极生态系统的风险。她介绍了南极非本地物种的现状和管理计划,并分享了在乔治王岛的一项针对非本地昆虫的联合应对行动。

无标题.png

大久保彩子 东海大学副教授(日本)

大久保彩子副教授围绕南极海洋生态可持续性问题做了发言。她总结了南极国际合作经验,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在南极海洋生态方面具有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探讨了推进中日韩合作应对新挑战的意义和可能途径。她就平衡养护和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以及维持并加强《南极条约》规制的稳定性方面做了思考,并建议利用现有中日韩合作框架和机制,促进政府和公众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以促进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此外,来自韩国釜山大学的金秀岩教授参加会议并在南极合作相关议题做了评论,还有来自三国智库的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参与谈论,会议氛围热烈、研讨成果丰硕。

无标题.png

无标题.png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2021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