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平 姜祖岩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08-27 09:15:10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沿海地区的主要经济形态,也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力量和基本依托。从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宁德提出“靠海吃海念海经”,到在2003年1月舟山调研时讲到“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造福子孙、利在千秋万代的战略任务,是一个涉及广、跨度大、领域宽的系统工程”,再到2018年6月青岛考察时说“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为什么总书记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如此持续地重视和关心?总书记关于海洋经济论述产生的背景和渊源又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8次集体学习时说:“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可见,海洋在国家发展格局中至少具有三个意义,一是提供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二是作为国家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平台,三是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主战场。海洋经济作为海洋开发活动的形式和物质成果,无疑在资源接续、开放与合作、产业与科技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可以说,海洋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一国对海洋的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国家政治交流的重要舞台,它串联起了主权、安全、国家发展利益、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
特定的国内外时代背景,决定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地位
从国际背景看,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掀起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浪潮。
对于世界强国而言,海洋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空间;只有重视海洋的发展,才能够在世界位居前列。
2004年美国颁布《21世纪海洋蓝图》,2009年奥巴马签订了《关于制定美国海洋政策及其实施战略的备忘录》,2018年出台的《美国海洋科技与技术十年愿景(草案)》《关于促进美国经济、安全和环境利益的海洋政策的行政命令》等,都涉及到海洋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而这些政策的出台,也为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在世界的海洋地位受到挑战,传统的航运、船舶制造、捕捞等海洋开发活动已不再具有竞争力。为在世界海洋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英国政府、社会各界将英国的海洋发展侧重点转向海洋经济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以培育新的海洋产业。
此外,通过跟踪日、俄、法、德等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不难发现海洋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普遍重视。国土空间总体开发格局范围和重点的变迁也透露出“向海要经济”“向海要高质量的经济”的强烈意愿:从开发范围看,各国的海洋政策体现了从陆地经济到海洋经济的转变、从浅海到深海的转变、从近海到远海的转变;从开发程度上看,由过去的低端、低效、低层次的开发态势转变为高层次的、多维度的、现代化的海洋开发;从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看,海洋可持续化发展意识显著增强,各国从陆地经济发展中得出了经验和教训,认为海洋的发展一定要走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从国内背景看,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分量和地位稳步提升。
今年4月公布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684万人。这是一个很难忽视的经济体量,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就业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同时,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空前挑战。这个问题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洋开发利用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对深远海资源认知和开发利用的能力有限。二是海洋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滨海湿地减少较快,海洋环境有待治理和提升。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海洋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自给率低。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有待优化,陆海统筹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等协调不够。
总的看,世界各国在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你追我赶,中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而这些问题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相互映衬。因此,实现高质量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经济时不我待。以上,就是习近平关于海洋经济重要论述产生的背景。
习近平关于海洋经济的论述,植根于深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基础
理论渊源方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论思想及海洋观、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海洋强国思想;历史渊源则包括世界主要海洋强国兴衰的经验教训、中国近代海洋兴衰史,更有新中国的实践经验,即建国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经验。
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属于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把人地关系看作是双向制约的因果关系、发展变化的动态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唯一科学的人地关系论。
具体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与海洋之间关系,有如下观点: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形成民族、国家的客观条件,“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2.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方式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分工。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就是地理环境。
概括地说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地理环境,改造着自然界,生产出满足人类最基本需要的产品。而受到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作用的地理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自身产生着直接或者间接、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海洋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交通通道,对于国家财富的积累,并在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海思想,理论渊源方面还有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海洋思想,包括海防思想、向海开放思想、和谐海洋思想等。
关于历史渊源,从海洋强国兴衰史看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海洋秩序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但影响海洋秩序变迁的因素与影响国际秩序变迁的因素是基本相同的。其中科技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武装体系、军事战略、外交及国际法。这就是说,经济科技决定着政治与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世界经济科技是国际格局以及国际秩序得以构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一定的国际秩序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经济科技体系基础之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促使海洋秩序变迁的方式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发展海洋经济的有益探索,逐渐形成了海洋经济的顶层设计,并进行了具体实践。1995年由涉海各部门历时3年共同编制,完成了《全国海洋开发规划》。次年国务院制订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被称为“第一个海洋发展纲领”。1998年《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发表。这一系列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历史上重要文件的出台,充分表明了我国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已经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后,我国对海洋经济的认识进入了新时期。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做出对海洋工作的专门部署,吹响了“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号角。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而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海洋发展的道路更加清晰,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九大更进一步,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2018年6月,他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更加具体地指出:“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海洋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方面。”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经济的认识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纵观国内外历史经验和教训,加之开展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丰富的,是他关于海洋强国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经济自身面临很多问题,发展任重道远。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表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其中体现的思想实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其形成背景,理论、历史和现实渊源,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海洋强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系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